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浅析人民币区域化的贸易基础

浅析人民币区域化的贸易基础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8月26日12:47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具体到对外贸易领域,就是要加快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切实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能力。

阮程 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特约专栏分析师 

纵观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贸易发展和金融发展是推动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两大核心动力。其中,贸易发展是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是货币国际化最基本的推动力量。因此,如何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普遍使用和流通,是人民币区域化的突破口。

2009年7月正式启动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被视为人民币在区域化迈出的关键一步。据央行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4年上半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27万亿元,同比增长59%,跨境人民币业务保持较快发展;2014年8月21日至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蒙古国期间,中蒙签署了《中国人民银行与蒙古银行人民币/图格里克本币互换协议》,双方决定将双边本币互换规模扩大至150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规模的扩大利于人民币实现国际化。

与此同时,一系列相关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争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能够持续增长吗?中国目前的经济基础特别是贸易基础支持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吗?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国际货币职能有哪些利弊?为此,下面将着眼产品差异程度、对外贸易竞争力、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和对外贸易全球份额四大维度,浅析它们对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充当计价和结算货币的影响。

产品差异程度占先机去同求异是主导

通常,一国出口产品的差异程度越高,出口商在贸易计价货币方面就更有选择权,也更倾向于使用本国货币定价,我们不妨用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来分析产品的差异程度。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联合国提出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协调制度(HS)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两大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系统。按照SITC分类标准,我国初级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相对比重已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3年的4.86%,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从49.7%上升到95.14%。同时,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和SITC8(杂项制品)类等差异程度较高的产品占到全部出口额的67.89%。这表明,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和改善,并完成了以初级产品为主导向差异化程度较高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导的巨大转变。再来看看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情况。高新技术产品一般被认为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较高的差异性,因而在出口商具有较强的媒介货币选择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出口额也迅速增加。同时,从2004年起,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由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凸显。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出口商品结构。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