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7月信贷低于预期 无显著货币宽松明确信号

7月信贷低于预期 无显著货币宽松明确信号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8月14日10:55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7月份信贷数据异常疲软也是暂时的。维持央行将在年内保持政策利率和存准率不变的预测,以及信贷将保持稳定增长的预测。

朱海斌 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特约专栏分析师

7月份的货币和信贷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中国7月份的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3.5%(摩根大通:14.1%;市场预测:14.4%),而6月份则同比激增14.7%。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7月份M2环比季调增长0.7%,而6月份的环比季调增速则为1.1%。7月份新增贷款大幅降至3852亿元(摩根大通:6844亿元;市场预测:7800亿元),而6月份为1.08万亿元(2013年7月为6997亿元)。7月份是自2010年1月以来增速最低的一个月。更大的意外是社会融资规模,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大幅缩水至2731亿元(6月份为1.97万亿元,2013年7月为8191亿元)。7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是自2008年11月以来的最低数据。

具体来看,在新增贷款方面,7月份短期贷款下降2097亿元(6月份增长5127亿元,而2013年7月份增长3400亿元),而票据融资增加1726亿元(6月份增长783亿元)。同时,7月份中长期贷款增加3885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100.9%),6月份为4678亿元(2013年7月份则为4382亿元)。分部门看,7月份住户贷款增加2062亿元,而6月份增加3575亿元(2013年7月份则为3067亿元)。7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773亿元,而6月份增加7266亿元(2013年7月份则为3920亿元)。

银行存款增加111.6万亿元(6月份则为113.6万亿元)。7月份人民币存款下降1.98万亿元(而6月份增加3.79万亿元)。其中,7月份非金融企业存款下降1.35万亿元(6月份则增加1.47万亿元),住户存款下降1.08万亿元(6月份则为增加1.82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804亿元(6月份下降3037亿元)。7月份贷存比为69.9%,而6月份为68.3%。

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731亿元,而6月份为1.975万亿元(2013年7月份则为增加8191亿元)。其中,7月份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下降4160亿元(6月份增加1440亿元,2013年7月份下降177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219亿元(6月份增加2718亿元,2013年7月份增加1927亿元);信托贷款下降158亿元(6月份增加1200亿元,2013年7月份增加1151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增加1427亿元(6月份增加2614亿元,2013年7月份增加476亿元)。整体而言,7月份非银行贷款下降净970亿元,是自2011年10月以来首次下降。

上半年货币政策立场平稳

上个月的信贷数据远强于市场预期,进一步促使了市场对货币放松的猜测。今天公布的信贷数据明确表明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我们曾表示6月份强劲的信贷数据仅是暂时的;同样地,我们认为7月份信贷数据异常疲软也是暂时的。如果我们剔除每月的波动性因素,那么自二季度以来,货币政策已经逐渐从收紧(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转向中性。

央行官员对7月份信贷数据的回落作出解读并给出几个原因。第一,这与6月份冲高和7月份回落的季节性波动相关。第二,部分程度上反映了房地产市场正在调整和结构性增长放缓,尤其是在6月份冲高后。第三,7月份存款季节性下降较多,存贷比有所上升,金融机构相应调整贷款的投放进度。第四,近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最后,非银行融资活动的净下滑反映了金融机构加强了对信托相关业务和同业业务的管理。

我们维持央行将在年内保持政策利率和存准率不变的预测,以及信贷将保持稳定增长的预测。具体而言,我们预计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将同比增长约16.2%(社会融资规模从6月份的同比增长16.5%降至7月份的同比增长15.9%,与5月份同比增长15.8%基本相当)。

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是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提高货币传输渠道的效率。第一是确保信贷对实体经济提供直接支持,即采用定向支持,窗口指导和加强对非银行融资活动的风险控制。第二是降低企业借款人的资金成本,稳定同业市场的流动性以及指导市场利率(例如回购和SHIBOR)维持在较低水平上。

为实现以上目标,央行更多地采用“定向”和“微调”政策工具,例如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以及新近推出的抵押补充贷款,以期将信贷引入支持行业,而不是产能过剩行业。鉴于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变化以及每月较大的波动,央行更重要的是加强政策沟通和政策实施的透明度。

(作者系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务必保留此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金融信息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