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移动金融筑普惠金融新高地

移动金融筑普惠金融新高地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7月07日09:35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移动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的机构监管的形式相对而言已经捉襟见肘,监管部门应该更多地转向消费者保护、行为监管以及产品监管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与监管方式创新相结合,共同为移动金融这片普惠金融新高地撑开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滑动手指,尽享全球。

移动金融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上升为一种近乎上瘾的生活习惯。移动金融在给城市人群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悄然构筑普惠金融的新高地。

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之一,以移动金融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是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普惠金融的重要渠道。移动金融的移动性、及时性、定制化以及集成化的特性,可以极大地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交易成本高以及外出务工农民流动性高等问题,将有力促进普惠金融体系的深化。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移动金融普及度还较低,但是农村网民以及移动互联网网民的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4年初公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所有农村地区实现了信号全覆盖,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农村手机上网网民规模更是接近1.2亿,上网的比例达到75%,比城镇还高3.3个百分点。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农村网民规模的强劲增长显示出农村移动金融的极大潜在需求,尤其是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金融的快速兴起,极大地促进了金融服务模式内容和工具的创新,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如何让移动金融在普惠金融的大舞台上充分施展拳脚,通过精彩纷呈的技术创新匹配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但是,在提高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安全、管控金融风险亦不容忽视,甚至显得尤为重要。当务之急是鼓励创新并尊重市场选择,从统一移动金融行业标准、信息安全及风险控制的技术创新、移动支付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包括个人信息保护、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鼓励移动金融在普惠金融方面的作用。

然而,单就移动金融监管而言,由于其产业链条较长,涉及金融、电信等多个行业的参与,并跨越不同监管领域,包括银行、通讯、支付系统、反洗钱等,这让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确保移动金融服务规范发展显得任重而道远。

移动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的机构监管的形式相对而言已经捉襟见肘,监管部门应该更多地转向消费者保护、行为监管以及产品监管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与监管方式创新相结合,共同为移动金融这片普惠金融新高地撑开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本文系《中国普惠金融》2014年7月刊首语,由作者授权发布。)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务必保留此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金融信息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