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人民币国际化首次纳入公开文件 呈六大特征

人民币国际化首次纳入公开文件 呈六大特征

上海证券报2014年06月10日08:49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人民币国际化呈现出六大特征:一是“人民币国际化”字眼纳入官方公开文件,彰显我国力推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二是人民币国际化职能日益提升,全球支付货币排名连续5个月位居前十;三是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显著增强,2014年以来双向波动幅度加大;四是资本项目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部分可兑换占全部交易项目的90%;五是人民币货币互换规模稳步扩大,5年来近3万亿元;六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群雄争霸,我国香港一枝独秀,新加坡紧随其后,伦敦、法兰克福和巴黎奋起直追。

熊园 黄旭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可谓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亦明确指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作为崛起中的经济大国,我国正全力抓住此次难得的战略机遇,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008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着明显提升,并呈现出以下六大特征:一是“人民币国际化”字眼正式纳入官方公开文件;二是人民币国际化职能日益提升;三是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显著增强;四是资本项目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五是人民币货币互换规模稳步扩大;六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群雄争霸。

“人民币国际化”纳入公开文件

当前,学界、业界和政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探讨层出不穷,然而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我国货币当局“中国人民银行”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对外的官方表述中,却鲜见“人民币国际化”这一字眼,更多的是使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这或许与我国历来的“韬光养晦”和“谨小慎微”相契合。但是,2014年4月中国证监会的一份公告“罕见地”直接使用了“人民币国际化”一词。

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了沪港股市开展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试点,沪港通宣告正式启动。证监会与港交所当日联合发布的公告中称,沪港通具有三方面积极意义,其中之一为:“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沪港通既可方便内地投资者直接使用人民币投资香港市场,也可增加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投资渠道,便利人民币在两地的有序流动。”

公告阐明沪港通的另外两大意义分别是:有利于通过一项全新的合作机制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综合实力;有利于巩固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的地位。公告当天,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香港分论坛晚餐会上发表讲话时也着重阐述了沪港通对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意义。

查阅资料可知,此次公告是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正式对外直接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的表述,虽证监会并非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决策机构,但仍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我国力推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

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日益提升

随着近几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日益提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3》,2011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不断增长(报告所定义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是指从国际货币职能角度出发,综合人民币各项职能的全球占比,用以描述人民币国际程度的指数。具体看,该指数的指标体系包括两大类指标,一类是反映人民币的国际计价、清算结算功能,包括“世界贸易总额中人民结算比重”等在内的5个细化指标;一类反映人民币的国际储备功能,用“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储备比重”表征),2012年底达到0.87,较2011年增长了49.31%。而根据他们2014年3月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动态与展望》报告,2013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已突破1的关口,同比增幅超过50%。

从货币职能看,国际货币的职能包括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等三个方面。其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自2009年4月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到2011 年8 月扩大至全国以来,人民币跨境贸易业务迅猛发展。央行数据显示,试点初期的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仅为5061亿元,此后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猛增至2.09万亿元,2.94万亿元和4.63万亿元,试点以来的5年内累计结算量达到近12万亿的规模。就在刚过去的2014年第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达到1.65 万亿元,实现了64%的同比增速。

此外,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这是一家金融同业合作组织,为全球超过21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多家银行、证券金融机构和企业用户提供通信平台、产品和服务) 2014年5月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排名第七,自2013年末起已连续第五个月位列前十。

人民币于传统贸易金融(信用证及托收款项)份额比例由2012年1月的1.89%增至2013年10月的8.66%,人民币也首次超越欧元成为有关市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常用货币。SWIFT报告同时指出,过去三年就全球支付货币而言,人民币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越了包括港币和新加坡元在内的22种主要货币,表明人民币已经开始成为世界金融机构和企业日常业务的币种之一。

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显著增强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顺利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亦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2014年3月15日,央行宣布:“自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 ;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2%扩大至3%。”

这是央行继2007年和2012年之后第三次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2007年5月21日人民币汇率日间波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2012年4月14日又由0.5%扩大至1%。此外,自2014 年3月19日起央行还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对新西兰元直接交易,形成人民币对新西兰元的直接汇率。

数据显示,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明显。截至2014 年3月末,人民币汇率从2005 年7 月的8.1元上升至6.1521元兑换1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到24.1%;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4.53%,其中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30.23%,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0.59%。BIS统计的61种货币中,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每年升值幅度自2008年起均连续5年位居前三。

然而,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整体呈贬值态势,双向波动弹性加大。截至2014年4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1580 元,比2013年末贬值661个基点,贬值幅度为1%。1月至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161 元,最低为6.093 元,79个交易日中,33 个交易日升值、46 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17%(101 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18%(111点)。央行宣布扩大波动幅度后,3 月17 日至4 月30 日,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波动幅度为1.1%,其中最大波幅为1024 个基点,幅度为1.66%,创2005 年汇改以来新高。央行《201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未来人民币将与国际主要货币一样,有充分弹性的双向波动会成为常态。

资本项目自由化程度稳步提高

一国货币欲实现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是必然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有了较大提升。具体看:

政策上,近些年资本项目开放的政策频频出台,如外汇管理已由“宽进严出”向“双向均衡管理”转变,简化外汇管理的行政审核,放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改革跨国企业外汇管理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央行在上海自由贸易区也着力探索“促进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举措。

实践中,虽然我国没有完全可兑换项目,但不可兑换项目占比也较低。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中划分的7大类共40子项资本项目来看(见表),截至2011年末,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部分可兑换以上的项目占全部交易项目的90%,不可兑换项目有4项,仅占10%。

在部分可兑换及以上的项目中,部分可兑换项目有22项,占比55%,主要集中在债券市场交易、股票市场交易、房地产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四大类;基本可兑换项目14项,主要集中在信贷工具交易、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清盘等方面;目前暂无完全可兑换项目(部分可兑换指存在严格准入限制或额度控制;基本可兑换指有所限制,但限制较为宽松,经登记或核准即可完成兑换。)。

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所说:“对照IMF提出的关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40个子项来衡量,其实我们距离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现在已经不太远了。”

值得指出的是,纵观英镑、美元、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化历程,一国货币国际化虽然伴随着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但并不意味着资本项目必须完全自由化。在IMF统计的192个成员国中,基本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账户是完全开放的,就连公认的资本项目开放度最高的国家(诸如美国),在某些资本子项目下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如美国限制非居民在其境内购买限制性行业的股票。

人民币货币互换规模不断扩大

货币互换是推进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美国金融危机后,货币互换开始盛行于各国央行。2008年以来,我国央行先后与韩国、我国香港、马来西亚、阿根廷、冰岛、新加坡、英格兰、欧盟等23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累计规模超过2.4万亿元人民币(见表)。2013年人民币货币互换更是加速进行,我国央行先后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等五家境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三家境外货币当局续签协议。其中,先后“拿下”英格兰央行与欧央行,对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接受度、稳定人民币兑主要货币的汇率、加大人民币的全球外汇交易比重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2014年5月30日,央行使用中韩本币互换协议下4亿韩元(约合240万元人民币)资金支持企业贸易融资。这是央行首次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动用对方货币,可谓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性进展。此次动用中韩双边货币互换的韩元资金,两国贸易可用本国货币结算,将大幅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从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且4亿韩元仅占双边互换协议总额64万亿韩元的很小一部分,未来空间不可谓不大。央行亦表示,未来将与包括韩国央行在内的境外货币当局密切合作,进一步发挥本币互换协议的积极作用,扩大双方本币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

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群雄争霸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设,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力支撑。目前,包括我国香港、新加坡,以及欧洲的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等都在竞相角逐人民币离岸中心,其中:我国香港一枝独秀,新加坡紧随其后,其他城市奋起直追。

我国香港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占据了全球人民币离岸交易份额的70%以上,中国政府也有意将香港打造成全球最为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短期内无法撼动香港的地位。

而新加坡作为第二个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优势十分明显,包括新加坡是东盟地区唯一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新加坡华人占比逾7成;新加坡被外界认为是“东方瑞士”,在地缘和政治上比较独立于中国;新加坡是全球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中心以及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事实上,得益于中国工商银行在2013年初在新加坡开始提供人民币清算行服务,新加坡已超越伦敦,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SWIFT数据显示,新加坡2014年3月人民币支付结算金额较2013年同期增长375%,占海外人民币支付总额6.8%,位居我国香港之后。

除我国香港和新加坡外,欧洲几大城市谁能成为赢家实尚难定论。具体看来,老牌金融中心伦敦拔得头筹,法兰克福、巴黎不甘落后。

伦敦方面,2013年6月我国央行又与英格兰央行签署了2000亿美元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英国成为西方7国集团中第一个与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人民币互换的国家。2014年3月31日中英双方签署了关于人民币清算清算与结算协议的备忘录,人民币交易未来将可直接在伦敦结算。SWIFT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伦敦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以外地区的人民币交易中占比高达62%。

法兰克福方面,由于欧洲央行、德国央行均位于此地,中德之间的经贸联系也远超其他欧洲国家,数据显示,2013年中德年度贸易额超过了中国与法国、英国及意大利三国的贸易总和。此外,2014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德国央行签署了关于在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的谅解备忘录,法兰克福即将成为欧元区内第一家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因此,法兰克福的后发优势明显。

巴黎方面,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法期间,法国获得了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法国也因此成为继英国之后第二个获得RQFII额度的欧洲国家,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签署的中法联合声明还称,中法双方同意继续就“在巴黎建立人民币清算和结算安排”进行讨论。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