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5月人民币即期价涨0.19% 年内首现月度升值

5月人民币即期价涨0.19% 年内首现月度升值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5月30日15:20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5月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年内首次出现月度升值,但人民币汇率走势仍然偏弱。人民币近期走势主要受到美元指数上涨以及月底前的购汇盘需求的影响。由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加大,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企业的汇兑风险、投资风险都在不断加大。

北京(CNFIN.COM/XINHUA08.COM)--5月,人民币美元汇率中间价与即期汇率走势出现背离,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维持弱势,而人民币即期汇率则首次出现年内月度升值。

月份 人民币中间价涨跌幅 人民币即期汇率涨跌幅
1月 0.13%↓ 0.02%↓
2月 0.27%↓ 1.38%↓
3月 0.50%↓ 1.17%↓
4月 0.10%↓ 0.66%↓
5月 0.19%↓ 0.19%
年度 1.18%↓ 3.10%↓

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月度、年度涨跌幅 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制表

据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统计,在5月的20个交易日里,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有13个交易日下跌,7个交易日上涨,最大跌幅为44个基点,最大涨幅为23个基点。总体来看人民币中间价涨跌幅度较小,但全月共出现一次五连跌和一次四连跌,并在5月29日跌破6.17关口,报6.1705,创下2013年9月6日以来的新低。

5月3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1695。至此,5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累计下跌115个基点,月度贬值0.19%。2014年以来人民币中间价贬值1.18%,年内贬值幅度较截至4月末的0.99%进一步扩大。

5月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走势及波幅变化图 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制图

而在岸即期市场方面,人民币市场价与中间价发生背离,出现年内首次月度升值。5月20个交易日里,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有13个交易日出现下跌,7个交易日上涨,其中最大跌幅达95个基点,最大涨幅为198个基点。

截至5月30日收盘,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报6.2473,5月人民币即期汇率升值0.19%,年内首次出现月度升值。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跌幅也达3.10%。

  中间价 即期收盘价
即期汇价盘中
即期价相对中间价
   波幅
即期汇价日内波幅
日期 水平 日期 水平 日期 水平
日期 水平 日期 水平
最高 5月7日 6.1542 5月8日 6.2280 5月7日 6.2181 5月5日 1.62% 5月29日 236bp
最低 5月29日 6.1705 5月28日 6.2556 5月28日 6.2639 5月14日 1.11% 5月22日 37bp
均值 -- -- -- 1.31% 112.3bp

5月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表现 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制表

尽管5月人民币即期汇率微幅上涨,但人民币汇率走势仍然偏弱。人民币近期走势主要受到美元指数上涨以及月底前的购汇盘需求的影响。

摩根大通发布最新报告将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测值从6.05下调至6.15,将2015年的汇价调整为6.10。

报告显示,人民币走势的转变主要受三重因素影响,包括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央行控制外汇储备的积累速度以及市场技术调整。在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看来,通过重新引入双向波动机制,央行能够打压投机性资本流入,支持出口,集中关注于国内的货币政策实施。

临近月末,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一度逼近年内低点。针对月末人民币突然大幅下行,业内有专家认为行情背后或隐含央行降准端倪。

新华分析师认为,考虑到中国银行间即将迎来流动性年中大考,加之今年叠加信托理财基金以及债务兑付高峰,央行6月份极有可能通过降准来舒缓短期流动性,而当前定向“放水”政策显然难以满足全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表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将有助于缓解热钱流入压力,减少货币政策的压力。

近十年来,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百分之八十以上靠外汇占款投放,进而造成流动性过度宽松、用极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吸收过度的流动性,这给货币政策的调控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需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来配合。

此外,由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加大,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企业的汇兑风险、投资风险都在不断加大。而我国外汇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很小、定价功能很弱,在规模与效率上与我国经济的体量、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都不相符。因此,作为完善外汇市场机制的重要工具,当前推出外汇期货的时机已经成熟。

而由于市场已不再是单边押注人民币升值,在岸人民币汇率的弱势也传导至离岸市场。在此背景下,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出现看淡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吸引未来看空人民币的投资者。另一方面,香港多家银行纷纷推出人民币定存优惠利率,以吸收人民币资金。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务必保留此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金融信息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