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自贸区银行创新调查 235天的摸索与期待

自贸区银行创新调查 235天的摸索与期待

上海证券报2014年05月22日08:39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大半年时间,自贸区内银行机构正在逐渐适应自身的新角色。但在初试多项创新之后,自贸区银行机构仍将面对多种挑战,其中不仅有持续业务创新,也包括与之而来的潜在风险。

51条金融政策逐项落地、3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入驻、金融创新业务全面试水……经历了8个月的洗礼与磨砺,备受关注的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已初见成效。

235个日夜,自贸区的金融机构都做了哪些工作?在他们眼中,哪些政策是最值得期待的?记者采访了十数位自贸区银行行长,试图触摸最真实的自贸区金融改革。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亚信峰会到来之际,以“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管理体系”为代表的自贸区金融支持政策“第二季”已然开启。

大半年时间,自贸区内银行机构正在逐渐适应自身的新角色。但在初试多项创新之后,自贸区银行机构仍将面对多种挑战,其中不仅有持续业务创新,也包括与之而来的潜在风险。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3年9月正式成立以来,累计已有3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式获批在试验区设立35家营业性网点。此外,经国务院批准,将有一家民营银行落户自贸试验区。

自贸区银行的新角色

谈到区内银行与过去的一级分行或者二级分行最大的不同,区内银行行长们的感受非常深刻。虽然各家银行的架构、业绩考核等方式各异,但他们都共同提到了一点:即自贸区分行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个角色、且地位十分重要的分行

周宏在担任工行自贸区分行行长前,曾是工行上海分行外滩支行负责信贷业务的行长。“那个时候其实对公业务也都是大客户、大项目,但是我个人觉得,那时候做的还是比较偏传统的业务。而到了自贸区之后,创新业务非常具有挑战性,不说知识大爆炸,基本上也是天天都有新的东西。”

除了全新的业务,另一个较大的变化,是自贸区分行的定位与以往的分行都不一样。“从工行来讲我们自贸区分行目前的定位是有分行、支行的性质,但是也有一个部门的职能。我们始终认为,自贸区的业务不是自贸区分行和支行的业务,而是整个上海地区、甚至全行的业务。所以现在做的事情更多是连接境外和境内其他省分行以及上海分行。”

在周宏看来,自贸区的分行不是在单打独斗。其业务的开展与总行、各省分行、境外分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业务上的粘性,使得自贸区分行既要善于沟通,又要八面玲珑。自贸区分行的掌舵者们,无疑要迅速适应这种转变。

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行长陈力平也有类似的感觉。“原来在一个分行或支行主要是覆盖一个区域的,但自贸区实际上是不但面向上海,甚至是面向全国面向全球的客户的,这个范围差异很大。”

陈力平说,“在自贸区生存的银行都有双重身份。一个身份负责传统业务,另一个是准离岸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集中在自贸区内银行的身上,使得区内银行的产品创新跟传统的区外银行很不一样。我们想得更多的是跨境业务,服务对象、业务品种跟以前有很大差别。”

而在有些银行中,自贸区分行的组织架构跟一般的支行和分行也有所差异。建行自贸区分行副行长时蕾介绍说,建行自贸区分行的整个组织架构跟一般的支行和分行相比,有两个不同的部门,一个是贸易融资部,这个一般在建行的二级分行是没有的,只有大一点的分行才有国际业务部。专门为自贸区分行成立贸易融资部,主要是针对以后的FT(Free Trade)业务和与海外联通的业务做一个架构上的准备。另外,自贸区分行还设有资金部,这个部门跟计划财务部不一样,它将计划财务部、金融市场部的一些功能装了进来。这个部门主要是针对以后FT的定价、资金来源等做准备的。

自贸区分行的特点,决定了其考核指标也将与以往的分行有所差异。据交行自贸区分行副行长钱国钦介绍,考虑到区域的特点、创新业务的发展,与其他分行相比,在考核指标方面进行了调整。而上海农商行自贸区分行副行长石红华也表示,自贸区分行的很多客户和资源是全行支持。所以,与传统的分支机构相比,现在的考核制度还没有完全成型。但他认为,在自贸区分行,可能不会把存款作为考核重点,中间业务、经济利润、开户数等其他创新业务的权重可能会更多一些。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