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衍生品 > 其他 > 人民币大幅贬值 远期结汇亟须回归保值本位

人民币大幅贬值 远期结汇亟须回归保值本位

中国证券报2014年04月30日09:58分类:其他

核心提示:2月以来人民币大幅贬值,长期受升值困扰的出口企业迎来了春天,但面对不断攀升的结汇价格,众多出口企业却陷入踯躅,这在远期结汇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韩会师

2月以来人民币大幅贬值,长期受升值困扰的出口企业迎来了春天,但面对不断攀升的结汇价格,众多出口企业却陷入踯躅,这在远期结汇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以1年远期结汇为例,2月初大量企业在6.10左右签订美元远期结汇合约,但当前面对6.30左右的银行报价,观望气氛却较为浓郁。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追涨杀跌”的心理作祟,毕竟在单边升值预期被打破后,人民币不排除继续走软的可能。但笔者认为,更深层原因可能是企业尚未走出单边升值环境下形成的财务管理误区。

一是对保证金的消极态度。出口企业与银行签订远期结汇合约时,一般需要缴纳一笔保证金,部分银行可能给予优质客户免保证金的优惠政策,或者以扣减企业授信额度代替保证金。在远期结汇合约到期履约之前,一旦美元即期汇率升至合约执行汇率之上,如执行汇率是6.30,即期汇率为6.40,此时客户即出现账面浮亏。尽管合约到期时美元汇率仍可能跌至6.30下方,但在企业浮亏状态下,若企业预交的保证金不足以弥补浮亏,银行一般会要求追加保证金。对于签约时未缴纳保证金的优质客户,为确保客户履约,银行此时也很可能要求其缴纳保证金。

对企业来说,追加保证金意味着当期的财务支出,可能对企业现金流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2月以来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使得众多企业不得不面对大额的保证金支出压力。为避免汇率不利波动导致追加保证金,众多企业希望在美元的最高点,或美元明确进入下行通道后再签订新的远期结汇合约,这就直接导致其在市场波动方向不甚明朗时持观望态度。

在单边升值环境下,由于客户浮亏的概率较低,银行对保证金的管理较为宽松,但在汇率双边波动加剧的背景下,银行必然倾向于收紧保证金政策。但企业若为规避保证金支出而推迟结汇时间,很可能错过较好的市场时机,犯“丢西瓜捡芝麻”的错误。

二是错误的绩效考核标准。在人民币单边升值时期,绝大多数签订远期结汇合约的企业因人民币升值而获利,远期合约逐渐由套期保值手段被异化成了盈利工具。不少企业高管层在评价财务主管业绩时,习惯于对合约到期时的即期汇率和执行汇率进行对比,若前者高于后者则财务主管必须对“错误的”签约价格进行解释,甚至影响绩效考核,反之则看作财务收益予以嘉奖。 而事实上,远期结汇的作用在于提前锁定企业收益,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一旦签约,只要符合企业当时的成本要求,就不能再用合约到期时的即期汇率对这一财务决策进行事后评价,否则财务主管必然患得患失。在人民币双向波动幅度明显增大的情况下,未来即期汇率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远期结汇的“盈利功能”必然大幅弱化。若继续延用错误考核标准,将导致财务主管要么在犹豫不决中错失较好的签约时机,要么干脆选择即期交易,彻底放弃远期合约提供的风险规避功能,而这可能将企业运营至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总体来看,面对明显优于年初的市场价格,企业在远期结汇决策上的犹豫可能深层次反映了旧的财务管理思维和新的外汇市场形势之间的严重冲突。在人民币双向大幅波动逐渐趋于常态的背景下,企业应在精确匡算运营成本的基础上,计算出可以确保合理盈利水平的底线汇率,优于底线汇率的市场报价均可接受,使衍生工具回归避险保值的核心功能。这才是稳健、可持续的财务运营策略。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