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投资理财 > 余额宝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余额宝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2月25日15:05分类:投资理财

核心提示:钮文新的言论有哗众取宠之嫌,余额宝仅是互联网和金融需求融合下的一种创新,其发展难以冲击庞大的银行金融体系,更不用提冲击中国社会融资成本和经济安全。也有部分理性人士认为,互联网创新产品产生的本源、风险控制以及监管才是更值得深思的内在原因。

新华社记者王朝阳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上周五,央视新闻评论员钮文新的“余额宝是金融寄生虫,应取缔”的一番言论再度将“余额宝”推向风口浪尖,各界人士对褒贬不一,由“余额宝”引发的互联网金融的利益之争再度升温。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钮文新的言论有哗众取宠之嫌,余额宝仅是互联网和金融需求融合下的一种创新,其发展难以冲击庞大的银行金融体系,更不用提冲击中国社会融资成本和经济安全。也有部分理性人士认为,互联网创新产品产生的本源、风险控制以及监管才是更值得深思的内在原因。

对此,余额宝方面表现相对轻松,22日以萌态的互联网语言微博喊冤,通过对比银行体系利润表达了自我“放心”,并且纠正钮氏的“2%”收益的“吸血鬼”言论,实则自己仅有0.63%的利润。有网友甚至调侃道,为表示自己的放心,火速向“余额宝”注入5万元来压惊。

记者不禁发问,小小的余额宝都能引起如此大的轩然大波,那么其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引发更大的惊涛骇浪?余额宝究竟动了谁的奶酪,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利益博弈呢?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许能得到更多的答案。

解开“余额宝”面纱,我们发现,从金融结构上看,其本质不过是货币基金的一种,从互联网金融分类上看,其完全是采用互联网金融的众筹形式,通过将众多散户的资金汇集在一起,最后按货币基金的投资范围进行理财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如果“余额宝”(本质为一种货币基金)为扰乱市场秩序的“毒瘤”,那现已存在的众多货币基金几乎都可称为“毒瘤”。而李克强总理近日却明确提到,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既然“余额宝”符合一种法律认可的金融产品,而法律又无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不能涉及到该产品,从市场行为主体来说,“余额宝”的产生既无过错,也不违法,将其称为“毒瘤”完全是无稽之谈。

那么“余额宝”的出现究竟影响到谁的奶酪呢?

“作为现金替代品,货币市场基金和余额宝替银行完成了现金管理和收益管理的部分职能。”据中信建投分析师杨荣介绍,“银行针对企业客户的大额活期存款以及居民在5万元以上的存款提供现金管理业务,但是针对绝大多数的散户小额存款都不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主要是因为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而余额宝和货币市场基金就钻了这个空子,针对这类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投资服务。这样的结果是银行存款在流失。”

有互联网金融资深人士匿名表示,钮文新所说的“余额宝有可能提高企业融资成本”有部分合理因素,如果余额宝们汇聚资金到达一定程度,或与银行博弈时形成比较强的议价能力和谈判能力。一旦余额宝被迫倒逼银行给出更高的协议存款利率,而银行被迫就范,而在自己不损失的情况下,会提高贷款利率,最终提升企业的融资成本。

不过该人士同时表示,如果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强大,也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余额宝汇聚巨量资金后,不存到银行,而是绕过银行直接贷给实体经济,而基于互联网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可能会在打掉中间环节的情况下,实现更低的贷款利率。当然,这个需要国家监管许可。这种情况下,银行的存款确实减少了,但却有利于实体经济。

对于余额宝类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未来发展,广发证券沐华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在加速推进银行的网络渠道布局,为银行的网络营销模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长远看,由于银行拥有广泛的实体渠道及庞大的基础资产,互联网企业与银行之间有望走向产品合作开发、互利共盈模式。(完)

[责任编辑:姜楠]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