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地区融资规模首公布 央行精准监测金融风险

地区融资规模首公布 央行精准监测金融风险

上海证券报2014年02月21日10:12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央行通过统计地方社会融资规模,精准监测区域金融风险,监管层对市场俗称的“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风险,有了更详细、更准确的监测方式。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枫林

20日早间央行首度公布了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广东、北京、江苏占据了2013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前三甲。

央行调统司负责人指出,建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除了有利于加大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还有利于加强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测。例如,有的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比例较高、增速较快,可能需监测其蕴含的金融风险;有的地区与政府有关的融资增长较快,该地区政府债务风险可能需加以关注等。

地区融资结构存在差异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一定时期内金融体系对某一地区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其统计口径和内涵与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一致,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值得指出的是,早在2012年央行就已经建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制度。经过两年的摸索,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质量和时效性明显提高。目前汇总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全国数据间的误差率一直稳定在0.2%左右,比2011年下降1.6个百分点,明显低于汇总的地区GDP数据与全国GDP的误差水平,已基本符合统计数据发布的条件。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最多的前六个地区集中于东部六省市,即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和上海。其中广东的社会融资规模高达13826亿元,居于榜首。

但是,结合这几年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融资的集中度在持续下降。2013年我国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最多的前六个地区融资额合计占全国的37.9%,融资集中度比2012年下降1.5个百分点,比2011年下降6.2个百分点。

而且,融资的区域不平衡状况明显改善。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分别占同期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总额的52.2%、19.6%和21.9%;东部地区占比比2011年下降6.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占比分别比2011年上升2.0个和2.7个百分点。

有意思的现象是,目前不同地区的融资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中、西部地区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直接融资占比较高。2013年,中、西部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其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分别为51.8%和54.6%,比东部地区分别高2.4个和5.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直接融资占其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13.5%,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1.5个和3.0个百分点。

助力区域金融风险监测

央行调统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建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有利于全面反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加大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

在传统的经济金融关系分析中,通常以新增贷款反映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但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金融结构呈现明显的多元化态势。特别在部分沿海发达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已降至50%以下,该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

以北京地区为例,上证报记者测算发现,2013年人民币新增贷款仅仅占据该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31.5%,而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规模高达33.8%。

可以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区域金融发展特点。上述负责人介绍,例如,有的地区直接融资比重较低,企业融资结构有待改善。建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有利于研究融资结构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优化融资结构,培育和发展区域金融市场,满足不同地区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除此之外,分地区统计社会融资规模也有利于加强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包括了各类融资工具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监测分析,能够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例如,有的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比例较高、增速较快,可能需监测其蕴含的金融风险;有的地区与政府有关的融资增长较快,该地区政府债务风险可能需加以关注等。

也就是说,通过统计地方社会融资规模,监管层对市场俗称的“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风险,有了更详细、更准确的监测方式。

[责任编辑:朴文琳]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