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人民币离岸中心下一站?台湾还需要各种加油

人民币离岸中心下一站?台湾还需要各种加油

国际金融报2014年02月20日11:38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台湾要想追敢香港,超越其他竞争对手,崛起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还需要在金融政策、投资环境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自从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上路,就激发了台湾争做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决心,岛内外业界也看好台湾的优势。与此同时,大陆方面也表示支持台湾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不过,也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台湾要想追敢香港,超越其他竞争对手,崛起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还需要在金融政策、投资环境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两岸货币清算合作机制启动后,台湾首批46家金融机构于去年2月6日正式开办人民币业务。一年来,台湾外汇指定银行及国际金融业务分行人民币存款迅速增加,达到近2000亿元人民币。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的汇聚,激发了台湾争做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决心。

随着祖国大陆经济崛起,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扶摇直上,加上“首个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成功的光环,包括新加坡、伦敦、巴黎等城市争做下一个“人民币离岸中心”,竞争者众多,台湾如何脱颖而出?过去台湾曾因政策限制而错失了亚太金融中心的机会,现在台湾能否牢牢把握两岸金融合作、上海自贸区优惠政策等宝贵的机遇?

放宽人民币结算管制

2月6日是台湾开放人民币业务一周年,多项数据显示,2013年是台湾人民币业务的丰收年。截至去年底,台湾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突破1800亿元,这显示出台湾地区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潜力巨大

据台湾媒体报道,在岛内银行抢推人民币优利定存业务下,台湾地区人民币资金快速累积。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台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续创新高,达到1826亿元,与上月相比增加274.77亿元,为连续3个月增加超过200亿元。渣打银行日前公布报告称,台湾人民币存款已在去年追平新加坡,预计今年底有望升至2500亿元。

同时,去年12月,台湾人民币汇款总额突破千亿大关,达1004.54亿元,几乎较上月的592.17亿元倍增。

过去20年来,许多台商将生产基地移往大陆,促进了两地经贸往来。金融业是特许行业,却受限于两岸金融往来限制,台资金融机构无法进入大陆。直至2009年11月16日,两岸签署《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两岸金融合作才打开大门。

2012年8月31日两岸正式签署《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之后,台湾“央行”宣布由“台湾银行上海分行”担任新台币清算行,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授权“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台北分行”担任台湾人民币业务清算行。2013年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签订《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人民币清算正式上路,成为两岸货币管理机构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两岸货币清算的业务正式展开后,岛内外汇指定银行可以办理人民币业务,包括存款、放款、汇款、贸易结算以及理财,甚至能承作人民币衍生性商品业务,其数量和规模远大于境外金融中心,因此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业务量大增。

但毕竟开放时间较短,不论是台湾还是大陆,仍存在严格的金融市场管制,尤其是台湾对于人民币结算的管制。

“如果台湾不能够加快开放(人民币业务),会错失很大机会。”台资华一银行行长谢泓源说。同时,他指出,台湾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虽已超过1800亿元,但却有消化不良的困难,可以看到近期中资银行发行的宝岛债收益率并不高,但却受到广大投资者的追捧,可以反映出市场上人民币的投资渠道很少。

“台湾金融市场应该对大陆做进一步的开放。”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告诉记者,“目前大陆的金融机构在台湾受到的限制较多,例如保险(放心保)业、证券业的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随着越来越多的贸易支付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结算的比率越来越高,不仅使商家和民众在兑换外汇时的风险会越来越低,而且还能促使海峡两岸人民币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奚君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大陆和台湾的经济往来越来越紧密,双方已经签署了自贸协定,随着这种实体经济的来往加强,就需要有相应的支付结算便利的配合。现在人民币在国际上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所以从台湾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能够放宽,比较多的接受支付使用人民币,对于台湾来说,可以避免采用第三方货币带来的汇率波动的不利。如果不采用人民币结算,就必然要采用第三方货币,这就会带来两个问题:其一,汇率是波动的,就会造成汇率风险,使得本来有利润的交易因为汇率的变动导致损失;其二,利用第三方货币要通过转换兑换,致使交易成本增加。而直接采用人民币,可以大大提高支付结算的效率,降低成本。所以,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责任编辑:姜楠]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