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汇改如何画出市场化新图谱

汇改如何画出市场化新图谱

金融时报2013年11月25日10:02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人民币市场化的过程也是国际化的过程。随着人民币从交易结算货币提升到投资和储备货币,都将衍生出大量的在岸、离岸、跨境需求。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表示,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再一次将金改重头戏之一的汇改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业内专家表示,这一表述虽然简单,但其内涵相当丰富。在市场化将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基调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意味着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找到人民币汇率的均衡点,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杠杆在国际收支中的调节作用,促进内外经济均衡和结构调整。

2005年7月21日,我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至今日,人民币汇率在汇率制度、浮动区间、中间价形成、外汇管理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变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05年人民币汇改初期,央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中间价形成方式也由2005年的收盘价指导模式转变为开盘询价模式。这之后,人民币汇率每日围绕中间价的浮动区间也由0.3%逐步扩大至1%。可见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正不断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灵活性也在不断提高。

业界认为,《决定》中提到“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旨在进一步发挥市场汇率的作用,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根据外汇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有序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下一阶段,该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有的汇率定价机制仍难以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交易层面首先要降低监管层对中间价的干预程度,中间价的确定要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其次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逐步扩大至3%以上。

温彬还建议,从市场层面来看,应加快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必然导致汇率波动更加频繁,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避险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人民币一直处于单边升值的通道,使已有的人民币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品的避险作用不甚显著,进而影响了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市场交易的活跃度。”他进一步表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会使人民币弹性增强,有利于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市场的深化,反过来会促进汇率的市场化程度。

此外,调整“篮子货币”的构成和权重也显得迫在眉睫。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的汇率体系。但从实际操作看,美元所占权重较大。近年来,欧洲和东南亚国家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欧洲取代美国,东南亚国家取代日本分别成为我国第一大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因此,有必要调整“篮子货币”的构成及权重,降低美元权重,提高欧元权重,加快人民币在东南亚国家的区域化发展,以更好地适应贸易格局的变化。

由于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尚未完成,人民币未来或将仍在升值通道中,对出口行业来说,无疑正经历着转型阵痛。不过从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有助于汇率杠杆功能的发挥,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在宏观层面,将改变传统的外需依赖型的增长方式,推动消费增长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微观层面,可以倒逼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此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也将为银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中国经济已经全面深刻地融入到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之中,在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金融机构、企业、个人都将面临汇率风险,避险需求旺盛,与之相关的人民币货币衍生品也将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为银行带来巨大商机。同时,人民币市场化的过程也是国际化的过程。随着人民币从交易结算货币提升到投资和储备货币,都将衍生出大量的在岸、离岸、跨境需求。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历史机遇。(记者万荃)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