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打通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传导“经脉”

打通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传导“经脉”

中国证券报2013年10月28日09:13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央行宣布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运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的贷款定价能力,也有利于央行培育和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这也会进一步助推利率市场化提速。

民族证券 陈伟

近日,央行宣布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运行,当日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的报价5.71%也随之公布。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的贷款定价能力,也有利于央行培育和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这也会进一步助推利率市场化提速。

贷款基础利率指导信贷定价

央行7月份放开了贷款利率的全面管制,虽然给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自由浮动的空间,但也对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若在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的经营环境下,商业银行不能基于合理的定价模型理性定价,很容易引发信贷市场价格的恶意竞争和无序状态,这也会最终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因此,为防范这种局面出现,不少成熟市场国家都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防止某些银行为获取自身短期利益而无序竞争,损害整体利益。在德国,由金融同业组织相互协商确定合理的资金价格竞争区间,并向其成员机构建议,这种机制被称为“标准利率制”。

我国也借鉴了这种经验,此次央行推出的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贷款基础利率实际上的主导地位是由贷款余额较大、占比较高的大型银行决定的,这无疑有利于发挥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银行贷款定价引领作用。为了保证它们报价的质量,市场利率定价自律还规定,将按年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监督评估,这一约束作用也将督促报价行不断增强银行自主定价能力,最终也会提升贷款基础利率的基准性和公信力。

有了权威的贷款基础利率参考,银行对于自身客户贷款的定价也就只需要考虑信用风险和自身经营成本和费用情况。这样一来,不仅银行业整体贷款定价的效率有所提高,而且贷款利率下限完全放开后,信贷市场平稳运行也有了保障。

更重要的是,由于贷款基础利率报价每个交易日都公布,银行基于此的贷款定价也将更多动态变化,我国贷款利率也就实现了完全市场化浮动。

助推利率市场化提速

在这一机制作用下,理论上由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制定的贷款基础利率,已经成为银行贷款事实上的定价基准,央行目前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也就不重要了,贷款利率的决定权也就由政府管制向市场主体自主定价平稳地转移。

在不能行政调控贷款基准利率的情况下,央行对于贷款利率的调控只有更多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实现。以美联储为例,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并继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商业银行制定的最优贷款利率也随之变动。

这无疑也要求我国央行构建目前以SHIBOR利率为基准的市场化利率调控体系,即当央行通过货币市场操作引导SHIBOR利率变化时,银行也能够将这种变化及时传导至贷款基础利率,从而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利率。

该传导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实现“央行政策利率———SHIBOR利率———最优贷款利率”之间的有效联动。目前,它们之间的联动却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第一,SHIBOR利率运行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缺陷。例如,虽然3个月以内的SHIBOR利率拆借成交量大,可以作为基准利率,但3个月以上期限的交易较少,也就难以作为中长期利率的基准利率。在SHIBOR中长期利率形成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它对于一年期贷款定价的指导意义也就比较小。此外,目前SHIBOR还受外部存贷比考核、内部存款规模考核、节假日等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容易在季末、月末及重大节日期间出现异常波动。

第二,目前还很少有银行发放基于SHIBOR利率定价的贷款,原因在于大多数银行以固定的存款利率来筹资,它们的筹资资本也就与银行存款利率更相关,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将与筹资成本弱相关且会经常变动的SHIBOR作为贷款的基准。

这也使得SHIBOR利率和信贷利率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央行也就难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地间接调控贷款利率。基于此,央行表示在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后,仍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公布贷款基准利率,以引导金融机构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并为贷款基础利率的培育和完善提供过渡期。

在这段过渡期内,央行将会加快推进各项利率市场化举措,如大力发展以SHIBOR为定价基准的替代性金融产品,如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等,以完善SHIBOR的中长期利率收益曲线,优化SHIBOR作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此外,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例如,允许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