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人民币屡创新高 后续货币政策谨慎偏稳

人民币屡创新高 后续货币政策谨慎偏稳

新浪财经2013年10月20日12:24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人民币升值预期骤升,CPI破3%之际,不禁引发了市场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各种猜测。有观点强调要重新认识CPI 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因为今年CPI 驱动力出现根本性变化,央行和CPI 为期十几年的“甜蜜”关系终结,因此,尽管9月CPI 数据超市场预期破3,但是,不会构成紧缩的必要条件。

因黄河水流改道,俗话便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显然银行间的“水流”效率更高,因外部环境变化,“钱荒”和“假日钱紧”的阴云显然已经过去,央行方才警示信贷压力,随即将逆回购的操作,从“巨量”过渡到“暂停”。

这种果断恰逢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偏快,人民币升值预期骤升,CPI破3%之际,不禁引发了市场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各种猜测。

也不乏观点强调要重新认识CPI 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因为今年CPI 驱动力出现根本性变化,央行和CPI 为期十几年的“甜蜜”关系终结,因此,尽管9月CPI 数据超市场预期破3,但是,不会构成紧缩的必要条件。

公开市场操作暂停

央行预警信贷扩张压力偏大话音刚落,就于10月17日在公开市场上暂停了近两个半月来,频频进行的逆回购操作。而逆回购是在7月底“钱荒”期间重启的。

而央行的果断得益于经济的平稳,统计局10月18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增速升至7.8%。但国际上,美联储延迟退出QE,人民币汇率不断攀升,央行表示,“近期贷款增速相对还是较快,特别是在外贸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大幅流入的情况下,货币信贷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在10月16日央行发布的新闻稿中,言明“信贷结构的调整符合宏观调控方向”之后,随即就强调了信贷压力。

的确,9月份信贷数据令人困惑。9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7870亿元,显著高于市场的预期,在经历了6月份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以及6、7月份信贷明显减速之后,近期信贷增长强劲反弹,着实费思量:央行此前的铁拳去杠杆控风险的政策告一段落了?

至此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已达7.28万亿元,按照瑞银经济学家胡志鹏的计算,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或将轻松突破8.8万亿(对应的同比增速为14%)。

除此之外,9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达1.42万亿元,前三季度社会融资累计新增近14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速为19%,与上半年30.9%、8月份24.5%的增速相比有明显下降,但整体增速仍维持高位。

一系列数据表明公开市场上的操作方向发生了变化,市场纷纷猜测,央行强调信贷增长过快,还会有一些收紧流动性的动作?

而一位交易员告诉记者,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也不排除正回购和央票的重启。

回顾今年前三季度,随着流动性格局的变化,中国央行已数次调整在公开市场的操作,重启正回购、发行央行票据、重启逆回购并创新地续发3年期央票。

央行在新闻稿中也强调,按照稳健货币政策要求,根据流动性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流动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通过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督促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资产负债扩张的节奏和结构、改善资产错配问题。

目前央行的任务尚未完成,9月M2同比增长14.2%,而今年初确定的M2增速目标为13%,但最近两年,央行每每都能较为圆满地达成目标,最终实现的M2增速均低于年初确定的M2增速目标,如2012 年M2增速13.8%,更与年初制订的目标14%相差无几。

所幸,从9月货币金融数据中,可见监管层的行动力之强。

但表外融资已经开始缩量,其中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企业债券净融资平稳增长,而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从9月的3045 亿大幅降至-77 亿,这正是这一意图的体现。国信证券认为,这是监管层在“维稳增长”和“平抑风险”之间谋求平衡的必然之举。这也从侧面说明,央行管控着流动性的总闸门,实际上也管控着流动性的“再分配”。

“最近几个月的货币和信贷政策之所以使人有些困惑,主要是由于政府的多重目标之间存在一些矛盾。”胡志鹏认为,监管层想要通过信贷和社会融资支持“稳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当对增长的忧虑上升时,对金融风险和收紧监管的语调就逐渐淡化,毕竟收紧监管和控制金融风险将意味着抑制信贷增长。

正是因为矛盾重重,不乏有认为逆回购有希望再度出现的观点,认为流动性还未行至“安全岛”。近期有近4000亿元缴税,对资金面影响较大,估计本次停止操作仅是暂时性的。

而在刚刚过去的9月底,因为既是月末又是季末,加上中秋、国庆两个节假日现金消费需求较大,银行曾再度出现“钱紧”现象。央行接连进行了两次总额1680亿元的巨量逆回购。节后又新发逆回购继续维持高位,总量超过1000亿元。

 后续政策谨慎偏稳

但要放松货币政策这个“美好愿望”似乎也困难重重。

10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首次突破6.14 再创新高。而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份CPI的数据,竟同比涨幅达到3.1%,创7个月来新高,令市场对通胀预期加大,亦进一步缩小了政策放松空间。

CPI对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作用不容忽视,2007年1月CPI 仅为2.2%时,央行已经开始发行3年期央票,2010年4月CPI 仅为2.8%时,央行就开始发行3年期央票,同时期存款准备金率也开始提高。

而此次,情况似乎有所不同。统计局将CPI的上涨归因于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并强调“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CPI 破3 不会引致央行收紧货币。”宏源证券分析师邓海清认为,要重新认识CPI 与货币政策的关系,CPI 特征从过去长周期、不可逆变为短周期、可逆性。首先,过去3次高CPI 均发生在PPI 长期处于3%以上的时期,而目前PPI 仍为负增速,不具备高PPI 向CPI 传导的基础;其次,9 月CPI 上涨的主要动力是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价格的波动具有短周期性和可逆性的特征,10 月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天气情况。

邓海清分析说,过去的通胀是由于PPI 和猪肉价格等长周期因素推动,因而央行必须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来抑制CPI 上行,由蔬菜水果主导的CPI具有短周期性和可逆性的特征,无法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锚,两者之间开始脱钩。

但经历过铁拳整治和“钱荒”之后,货币政策愈发谨慎。在此前召开的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上,央行提出要“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这是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没有提及的,体现出央行对稳增长赋予了更多优先性。

而9月的数据显示,其中非金融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为49.5%,可见近期的经济复苏动能依旧不强,更多是得益于短期内的“稳增长”等一系列政策的刺激,其长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还有待观察,“放短锁长”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仍将延续。保持货币市场流动性平稳,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应仍是当前货币政策的重中之重。

央行也表态说,会“加强与媒体及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解释,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稳步回落”且“下阶段银行体系流动性仍会继续处于合理适度的水平。继续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合理适度增长。”(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陈周阳]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