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星展银行:在亚洲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发展

星展银行:在亚洲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发展

金融界网站2013年08月30日09:28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地缘上接近、贸易上相互依赖,以及高协同效应是中国推广人民币使用的重要考虑因素。实物贸易是推行人民币使用和促进人民币区域化的最快途径,中国需要制定区域“枢纽”或“中心”。尽管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挑战,人民币的地域影响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人民币国际化是为了使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成为重要货币,要做到这一点,人民币就必须满足基本的贸易及投资交易和可靠的价值储藏功能。

星展银行高级经济师梁兆基、星展银行经济师卢明俐

中国自2009年开始推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以来,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今年,跨境人民币结算已扩大到新加坡和台湾。中国正在逐渐开放资本项目,深化人民币在现有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使用。迄今为止,人民币国际市场的发展主要是在亚洲。虽然中国致力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不过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在现有离岸市场之外推广人民币的使用的发展蓝图。

可行的人民币推广目标

哪些海外市场适合推广人民币的使用不是很明确。现阶段,人民币的使用要在许多经济大国里普及还非常困难。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和日本,但中国还很难说服它们大范围地使用人民币。使用人民币的交易成本,可能远远高于使用本国货币。在政治上,这些国家对帮助中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雄心并没有太大的动力。此外,那些较愿意在战略上与中国合作的国家,如巴基斯坦、苏丹、朝鲜、伊朗和津巴布韦,并不具备促进人民币使用的金融基础。显然,中国需要一个框架,或者设立一系列标准来确定人民币在海外使用普及化的目标。

除香港、台湾、新加坡和伦敦之外,中国有可能在已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的地区推广人民币的使用。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与20多个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以此,我们可以对中国至今是如何推广人民币的使用,做个概括。

1.地理位置接近、贸易上相互依赖与协同效应是选择推广人民币使用的关键因素

至今签署的货币贸易协定都选择的是与中国邻近且双边贸易依存度很高的亚洲国家。

2.政治友好是必要条件,但并非推广人民币使用的充足条件。

例如,中国与巴基斯坦战略关系密切,但是在巴基斯坦推广人民币的使用的经济效益并不高。除了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外,在离岸人民币的发展中,巴基斯坦不会是率先考虑的市场。另一方面,尽管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排名前十,但两国之间紧张的政治关系可能拖累了人民币在当地使用的推广。

3.能源外交

中国现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土耳其、阿根廷、巴西、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冰岛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不算高。中国与它们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可能考虑了他们对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例如,2011年中国向哈萨克斯坦进口了约4%的原油。据新华社报道,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虽然是为了“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但许多货币互换额度根本没有动用。从外交角度来看,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可以帮助中国巩固战略利益。与阿根廷签署互换协议时,阿根廷央行官员公开表示,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振市场对政府有能力管理比索价值的信心。全球金融危机后,冰岛经济陷入了深度衰退。中国与冰岛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有雪中送碳的意味。在这情况下,人民币是确保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工具,可能与人民币国际化没有直接关系。

走出亚洲——在资源富集地国家促进人民币的使用困难重重

迄今为止,中国外交工作主要集中在把握当下商业机会或出于能源安全目的。以重商为导向,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贷款形式,以换取参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机会。在能源安全方面,中国积极和资源富集的国家合作。能源安全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而言至关重要。然而,这种能源外交形式未必有助于促进人民币的使用。以沙特为例,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国与沙特建立良好关系并无害处。沙特是唯一一个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排名前十的中东国家(主要由于大量石油出口到中国)。

虽然商品贸易是推广人民币使用最行之有效的渠道之一,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商品买卖,尤其是当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交易。中国从沙特进口石油,但却是以美元计价。要想改变石油交易以美元计价的外交努力下所定下的历史系统并非易事。继1970年年初大石油禁运之后,所有OPEC成员国同意石油交易仅以美元计价。这一系统直到2000年才被挑战,当时法国和一些欧盟成员国企图设法说服伊拉克同意以欧元计价出售石油。即便如此,以欧元计价交易石油买卖的方式也仅维持了几个月而已。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中国对石油交易的币种影响甚微。换言之,就目前的对外贸易格局,中国难以在沙特推广人民币的使用。此外,许多中东国家的本国货币都与美元进行了挂钩。因此,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对他们来说,采用人民币并无多大吸引力。

接着是贸易失衡问题。中国与许多资源富集的国家都存在双边贸易赤字问题。即使部分交易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国最终将持有过多闲置人民币。由于贸易失衡,这些国家无法通过贸易渠道(从中国进口)消化手上的人民币。除非是有计划在中国进行投资,否则这些国家没有太大的理由接受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当然,双边贸易严重失衡的问题也在中国与非资源富集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出现。这意味,中国必须向外商投资开放资本账户,让持有人民币的国家能够赚取收益。

基于美元的主导地位和能源利益,在中东推广人民币并非易事。中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推广人民币使用上或许可以取得一些进展,但必须考虑以下几点:1)由于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这将阻碍人民币的使用,因此产品贸易组合将左右人民币的推广。再者,推广人民币的使用是个和平的过程,与其和平发展的理念一致,并不应打乱现状,比如石油美元体系;2)中国与各国家双边贸易失衡;3)中国需要发展自己的金融市场,开放外商投资产业,促进人民币“回流机制”。

展望未来,中国应如何推广人民币的使用?

1.建立和强化区域中心

地缘上接近、贸易上相互依赖,以及高协同效应是中国推广人民币使用的重要考虑因素。实物贸易是推行人民币使用和促进人民币区域化的最快途径,中国需要制定区域“枢纽”或“中心”,即一些与邻国的贸易往来频繁的地方。

中国选择新加坡作为其在东盟地区的区域中心。东盟是推广人民币创造协同效益的一个成功例子。与目标客户间建立相互关系,可以产生协同效益。打个比方,如果新加坡使用足够或大量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第一阶段),那么其邻国如马来西亚等,也会希望效仿新加坡的成功例子,用人民币结算与中国的贸易(第二阶段)。最后,如果区域贸易能以人民币结算,将创造更多的协同效益,实现成本最小化。这个情况会发生在例如中国向马来西亚出口原材料,而马来西亚向新加坡出口半制成品(第三阶段)。从供应链或产品角度,更详细的实际贸易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商品贸易渠道下人民币未来的区域流通动态。

2.保持人民币的吸引力

在当下,人民币的最大吸引在于其升值潜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随着人民币的稳步升值推广人民币的使用。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中国正着手加强汇率灵活性。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传统市场基本面决定了货币贬值。政府面临的挑战是缓解这一矛盾。归根结底,这取决于政府的沟通其工作要点的能力。

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可以预见一些情况。首先,推行人民币使用和加强汇率灵活性这两个目标至关重要,所以汇率变化不太可能朝任一方向变动太多。如果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或许人民币将出现短暂的小幅贬值的现象,但中国政府决不会允许人民币长期贬值,以免削弱人民币国际化推广力度。其次,由于市场不是很肯定人民币会持续升值,中国可以专注于深化人民币在现有市场的使用,即使是身处人民币普及前沿的香港,当地企业人民币的使用率仍然很低。逐步放宽资本账户控制有望实现这点。

3.全球化货币基础建设

到一定的时候,人民币的价值将达到一个反映其真正价值的水平而停止升值。因此,长期来看,人民币全球化是否成功将取决于中国“软性基础建”。

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转型的信心需要强而有力的领导人。执政者需要让市场有信心,尽管GDP增长较缓慢,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势头依然良好。令人鼓舞的是,新一届领导人提出要在短期内推进利率市场化,明确避免过度信贷推动的投资。展望未来,金融基础建设的进一步改善,如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将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多人民币使用的选择。

要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人民币交易,中国还需要提高其法律基础建设。法律必须是透明化的、一致性的、并能为外国人所理解的。最后,这些基础设施的存在与否将决定中国是否能够成功推动人民币全球化。

憧憬未来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挑战,人民币的地域影响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人民币国际化是为了使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成为重要货币,要做到这一点,人民币就必须满足基本的贸易及投资交易和可靠的价值储藏功能。然而,这并不意味人民币必须参与世界上每一笔交易。

虽然离岸人民币的发展稳步持续,但在亚洲以外推广人民币的使用并不容易。要做到以人民币结算大量的商品进口,但又不扰乱国际政治秩序是非常据挑战性。不是所有区域,都适合成为人民币区域中心。此前提及,为实现人民币在协同作用下获利,确认人民币“区域枢纽”至关重要。然而,除了与邻国维系高贸易依存度的基本要求以外,理想的人民币区域中心还应该配有健全的金融基础建设和具有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但现实却是,满足所有这些标准的国家凤毛麟角。为此,未来10年,我们相信人民币使用的推广将集中在实现在亚洲的人民币区域化发展。

[责任编辑:陈周阳]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