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利率市场化或将迎来加速推进窗口期

利率市场化或将迎来加速推进窗口期

上海证券报2013年07月15日08:31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当下货币供应量增速在不断推高,总体上流动性还比较宽裕,这样的市场环境对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十分有利。此刻加大改革力度,可以让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保持平稳,从而避免流动性的剧烈波动。尤其是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对规避经济放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必要。

中国金融网分析师周子章

今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步伐正在全力加速。在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城镇化、扩大消费和人民币国际化将驱动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的大背景下,为中国银行业创新发展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而随着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出台的进一步明确,利率市场化的障碍将进一步被清除。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强调“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国务院在上周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都被市场视为决策层在释放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强烈信号,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和手段也越来越清晰,或将迎来加速推进的窗口期。在推动金融业进一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背景下,贷款利率下限也终将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浮动也将会有所松动,不过存款利率放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以2012年人民银行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为标志,贷款利率下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0.7倍,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有了突破性进展。加上此前央行推出的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举措,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并没有给金融市场带来大的波动,同时促使贷款利率水平显著下降,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格局正在改变。

从改革启动到现在接近一年的时间内,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快速显现,银行业普遍出现息差缩窄、业绩下滑,部分商业银行开始业务调整,以应对传统业务空间压缩的新局面。考虑到目前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够畅通,对利率的任何调整都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市场现在开始关注央行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就银行金融机构对利率的适应程度而言,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将是先期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然后再放开存款上限。

客观地说,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整体而言大致包括:在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和管理能力、发展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基础上逐步放宽利率管制,培育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体系,形成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的市场化调控机制和基准利率向整个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在内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等等。

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是金融业自身改革的诉求,也是让实体经济更多享受金融业发展红利的必然,利率制度设计上对银行的过度保护状况理应改变。伴随着利润增幅从超常规步入常态,银行业更需要在定价上有更多余地,而实体经济也需要在和银行博弈中获取更多话语权,这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前提。

实际上,目前我国仅管理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理财产品和境内外币存款利率已全面市场化。占社会融资总额一半多的银行贷款,基本上在贷款利率下限之上自主定价;另外接近一半的非贷款融资如股票、债券、信托及租赁融资等的资金价格更早已完全市场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正日益成为重要的金融市场定价参考和定价基准。

分析当前市场上资金运行的情况,货币供应量增速在不断推高,总体上流动性还比较宽裕,这样的市场环境对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十分有利。此刻加大改革力度,可以让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保持平稳,从而避免流动性的剧烈波动现象。尤其是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对规避经济放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必要。

不可否认,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仍有很多,利率市场化需要通盘考虑诸多市场因素。去年连续调整存款利率上限后,国内各大商业银行迅速做出调整,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适当上调了存款利率,而受制于规模和吸收存款的压力,几乎全部中小型银行都选择一浮到顶的措施,国有大行也多上调了短期利率。这些迹象都表明,银行业负债经营的压力相当大,若在这个时点就选择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很可能导致银行间的过度竞争,进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大风险。因此,在改革的前阶段保持存款利率上限的控制,对于防止银行间的过度竞争、维护金融稳定仍具有相当的现实重要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为缓解资本压力,银行金融机构都在借金融创新大力推进理财产品,这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大量的非表转化风险产品,所以引起了金融监管层的高度关注。银监会“8号文”就对银行业持有的非标资产做出了总量上的限制。作为实际利率市场化的组成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遭遇对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有着诸多启示。由此推想,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将会视银行业的具体发展情形而定,短期内很难有突破。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资金的定价,并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产生重要影响。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相关的市场都需要对此做出反应。当前新增信贷在全社会融资中所占比例已低于50%,非国有投资比例更已达60%左右。据此可以推论,央行未来必将更多地依赖价格工具来调整,基准利率的选择已成为当务之急。看一年多来的变化态势,央行倾向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及货币市场利率来调节,但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方面,还存在诸多阻滞,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