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市场 > 人民币具有长期升值动力 但被动升值难持续

人民币具有长期升值动力 但被动升值难持续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3年04月17日08:19分类:市场

核心提示:与2005年汇改后的两轮升值相比,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发达国家量化宽松引发的资本流入,给本轮人民币升值贴上了醒目的“被动”标签。也正因如此,本轮人民币升值在时间和空间上注定都难以走远。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毕竟在国际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人民币仍具有长期升值的动力。

人民币美元汇率近日频频刷新汇改以来新高纪录,即期汇价从去年8月以来已上涨约3%。无独有偶,人民币兑日元汇率中间价近半年来涨幅更是接近30%。值得注意的是,与2005年汇改后的两轮升值相比,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发达国家量化宽松引发的资本流入,给本轮人民币升值贴上了醒目的“被动”标签。也正因如此,本轮人民币升值在时间和空间上注定都难以走远。

回顾2005年汇改以来的升值历程,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历时三年,期间以中间价计算的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到约19%。此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人民币汇率重新盯住美元,中间价围绕8.30窄幅波动长达两年。

此轮升值的基础,一是出口高增长带来一般贸易顺差居高不下,该阶段我国出口月度增速保持在20%以上,一般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在2007年达到10%;二是我国经济整体高速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的背景下,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热钱”等在内的国际资本持续流入。该阶段我国GDP增速始终保持在10%以上,同期美元/人民币1年期NDF报价反映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保持在3%以上,2008年8月初甚至一度接近13%。

第二个阶段,是2010年6月重启汇改至2011年11月,历时一年半,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约8%。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虽一度创下6.2670的汇改新高,但总体仍围绕6.31展开双向波动,且区间波动幅度在800个基点以内。

该阶段人民币升值的基础与上一轮较为相近,但仍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共同点在于,出口增速重现20%以上的高增长、GDP增速反弹至10%左右、外汇市场重现人民币升值预期、以“新增外汇占款-FDI-贸易顺差”计算的热钱流入规模大增。变化之处在于,一是,出口增速反弹得益于基数偏低,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实际上在下降;二是,经济增速低于第一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仅在2%上下波动;三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美联储接连推出量化宽松引发的流动性溢出,成为热钱流入我国的又一大促因。综合来看,虽然该阶段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基本面基础明显不如上一轮牢靠,但外围量宽对人民币升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升值背后增添了被动的成分,第二阶段人民币升值持续的时间和幅度均远不如第一阶段。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增速重新回落、海外唱空声音渐强,本轮人民币升值也随即告一段落。

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10月至今,历时已超过半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约1%。从本轮人民币升值的基础来看,内外因素所占的权重进一步发生着变动。内因方面,支持本币升值的基本面数据在上一阶段基础上继续走软,出口增速波动明显、3月份仅为10%,对外贸易顺差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跌至4%的国际收支平衡标准之下,GDP增速则下滑至今年一季度的7.7%;外因方面,海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长期呈现为贬值预期。不过,虽然前述支撑继续呈现衰落迹象,但在美联储量化宽松仍在继续的同时,日本央行推出变本加厉、风头盖过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措施,使得热钱流入我国的势头不减,并成为推升人民币币值的最大推手。

对一国货币币值形成根本支撑的始终是其自身的经济基本面。综合而言,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毕竟在国际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人民币仍具有长期升值的动力,但在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调结构背景下经济增长中枢稳步下移,人民币已经不具备短期内大幅升值的基础,而考虑到美国经济复苏使美元具备了中期走强的基础、热钱流动有可能快速转向美元资产,本轮由外部因素促发的人民币升值之旅随时可能到达终点。(记者葛春晖)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