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投资 > 理财市场野蛮生长 火热背后仍需冷思考

理财市场野蛮生长 火热背后仍需冷思考

评论
分享到
新华08网2013年03月28日10:48分类:人民币投资

核心提示:资产管理市场快速发展是民间财富积累的必然结果,而在我国理财快速发展的同时,亦应看到实体经济融资不畅、民间投资渠道狭窄以及金融体系内“监管套利”频出等深层问题。理财热仍需冷思考。

新华08网天津3月27日电(记者邓中豪)近年来,我国理财市场日趋活跃,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火热场景。专家指出,资产管理市场快速发展是民间财富积累的必然结果,而在我国理财快速发展的同时,亦应看到实体经济融资不畅、民间投资渠道狭窄以及金融体系内“监管套利”频出等深层问题。理财热仍需冷思考。

多重原因促理财市场“野蛮生长”

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龙头老大,银行在理财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截至2012年底,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达7.6万亿,较2011年末的4.59万亿元大幅增长,已高于我国流通中现金的总额,相当于同期我国存款总量91.95万亿的8.3%。与此同时,信托正与银行理财并驾齐驱--至2012年底,我国65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同比增长55.3%,达到7.47万亿元。

异军突起的网络理财,更是表现抢眼。据网贷之家负责人徐红伟介绍,2007年我国出现首家网贷公司,当时的年交易规模只有2000万,如今全国网贷公司已达三四百家,年交易规模超过200亿。尽管2012年连续出现多起“跑路”事件,但投资者依旧热情不减,被网友戏称为“借钱的纷纷跑路,送钱的踏破铁鞋”。

直接促使资金流向理财市场的,无疑是老百姓“钱包缩水”的危机感和狭窄的投资渠道。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把资金存在银行里,只能得到0.35%的活期利率或3%至3.3%的一年期储蓄利率,这个“投资回报”往往连CPI都跑不过。在我国民间投资渠道较为狭窄的情况下,投资理财产品无疑是民间资金“保值增值”最好的途径。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了4.11%,已经接近三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而2012年全年所有信托的年化平均收益为9.2%,虽然要付出流动性较低的对价,但已远远跑赢了定期存款;至于一些网络理财,高达20%的年化收益也不罕见。

理财火热,从根本上讲仍是因为不断积累的社会财富。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认为,理财市场的兴起,从根本上讲仍是得益于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奇迹,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并积聚了巨额的社会财富。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信托资产的规模与GDP的规模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是GDP规模的2倍上下。照此推演,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的规模起码应该在100万亿元以上。

理财热暗藏深层需求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孙建华认为,在存款利率浮动受限的情况下,理财产品已成为银行“揽储”的重要手段:对于小银行来讲,高息理财产品可以把很多大银行的存款吸引过来,成为潜在存款;而对于大银行来讲,适当发行些高收益理财产品,也是扭转存款流失局面的必然。

业内人士指出,在理财市场火热的背后,传统金融体系制约下,实体经济的“融资饥渴”亦是重要原因。网贷之家负责人徐红伟表示,从资金需求方的角度讲,中小企业并非希望通过网贷平台高息融资,而是因为从银行渠道贷不到款,传统的民间借贷利息又过高,只能在网贷平台上想办法。

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我国资金信托前三位的配置领域一直是基础设施、工商企业和房地产,证券投资等金融性投资占比一直在20%以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差别化信贷政策,导致某些特定行业需要在银行信贷之外破解融资难题。

数据显示,近年来,人民币贷款在同期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已由过去的9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将近二分之一,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的重要性正在下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指出,“201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在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占比仅为52.1%,这一数据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理财热仍需冷思考

李永壮指出,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都被人为压低,呈现出居民补贴企业的局面,储蓄存款的利率并未体现资金应有的价值。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多以债券和利率为最主要的标的物,大量理财资金通过投资债券回购等方式与货币市场进行对接,其收益状况与货币市场的资金价格密切相关,其定价机制更加合理,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试验场。

孙建华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并未明显大于银行存款,而收益却有明显优势。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无疑促进了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向理财产品“搬家”。理财产品发展同样带来银行“存款定期化、存款理财化”的问题,从而提升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存款向理财产品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需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专家指出,在理财产品火热的背后,深层原因值得思考。多层次实体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与之对接。在促进理财市场健康发展,使投资者获得更多收益的同时,亦应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建立惠及各个社会层次的金融体系。(完)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